第三章綜合條文 (26)
關燈
小
中
大
了內戰之外,帝國京城從來沒有受到過外來侵略者的威脅。正是如此,帝國京城的城墻已經有幾十年沒有修繕了,護城河更是缺乏管理,幾乎快被淤泥填為平地。
在明軍將士的對面,是數萬名武裝到了牙齒的敵人。
來自東北的後金大軍!
從嚴格的意義上講,這並不是對外戰爭,而是帝國的內戰,是帝國占主體地位的漢族與占從屬地位的少數民族之間的內戰。因為,早在太祖與太宗皇帝時期,東北地區就是帝國的領地,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就成了帝國的臣民。
可是,對大明帝國來說,這些少數民族的叛亂卻對帝國構成了生死存亡的威脅。
自從明歷二百五十年(公元1618年),滿人叛酋努爾哈赤以“七大恨”告天,誓師叛明到現在,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二年。
在這十二年中,帝國失去了太多的英傑,也經歷了太多的失敗。
明歷二百二十二年(公元1590年),接替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的高儀病逝之後,內閣中代表各地區勢力的大臣就新任內閣首輔問題產生嚴重分歧,“黨爭”由此爆發。
從長遠意義上看,“黨爭”的結果是好的。
正是在此時,出現了最原始的“黨派”意識,並且出現了“共盟黨”與“民業黨”的前身,而這兩個黨派將是帝國今後最重要的兩大黨派。
可是,從短期效果上來看,“黨爭”只會削弱帝國的實力。
更嚴重的是,“黨爭”導致帝國陷入了“無政府”狀態。
從明歷二百二十二年(公元1590年),到明歷二百二十八年(公元1596年),短短六年之內,先後有二十八人出任帝國內閣首輔,其中最短的只在首輔位置上坐了十一天,最長的也不到半年。
雖然被嚴重削弱的皇室並沒有借此生亂,但是政府頻繁更疊,只會使帝國更加混亂。
可以說,這六年的時間,幾乎毀掉了張居正與高儀兩位首輔在十八年中創造出的所有成果。
當時,最嚴重的後果是,土地兼並出現了徹底失控的局面。
隨著中原,江南,兩廣,以及四川等地區的大量耕地被資本家與開明地主大量兼並,可開發的肥沃土地越來越少,需要更多牧場,更多耕地的資本家把目光投向了帝國周邊地區,以及那些還沒有開發,或者沒有完全開發的偏遠地區。
其中,東北地區就吸引了資本家的貪婪目光。
在資本勢力湧入之前,東北地區基本上處於原始的漁獵與農耕經濟時代。一是東北地區氣候寒冷,不太適合種植農作物。二是生活在東北地區的主要是少數民族,思想不開發,很難接受新興的資本主義。三是交通不方便,運輸成本巨大。
只是,在利益的驅使下,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。
從明歷二百一十九年(公元1587年),廣東籍資本家黃爵新在遼陽建立第一個種植園開始,到明歷二百四十九年(公元1617年),東北地區的種植園與牧場的數量激增到了三百五十二個。
隨著資本經濟的擴張,所產生的必然是大量失去了生活來源的原住民。
其中,大量出現的牧場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居民的影響最為巨大。另外,資本家追求高額利潤的貪婪行徑,比如通過壟斷來壓低物產的價格,也嚴重的激化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矛盾。
比如,在明歷二百一十年(公元1578年)的時候,一張產自東北的貂皮能夠賣到一兩白銀,或者換取一石大米。到明歷二百四十九年(公元1617年)的時候,同樣一張貂皮只能賣到十錢,或者換取十斤大米。
結果可想而知。
在資本家圈地的時候,少數民族居民失去了牧場,失去了獵場,失去耕地。而資本家的壟斷經營,更是讓少數民族居民入不敷出,甚至難以果腹。
如果當時帝國的政治局勢相對穩定,也許後面的矛盾就不會爆發。
畢竟,在張居正與高儀執政期間,為了保證帝國的穩定,兩人都采取了保護少數民族的政策,並且盡量緩和國內的民族矛盾。
問題是,動蕩不安的帝國內閣政府根本無法約束不法商人的掠奪行為。
當然,帝國軍事部門在東北地區采取的高壓政策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。
在努爾哈赤發動反叛之前,東北地區先後爆發了大大小小數十次叛亂。這些叛亂無一例外的被鎮壓了下去,組織叛亂的匪首,以及參加叛亂的匪眾都受到了最嚴厲的懲罰,甚至連其族人都受到株連。
據不完全統計,僅在明歷二百三十九年(公元1607年)到明歷二百四十九年(公元1617年)期間的十年中,就有六萬七千八百三十六名東北少數民族居民被以叛國罪處死。同期,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也從一百八十三萬銳減到了一百一十七萬。
也就是說,努爾哈赤的叛亂並不是偶然事件。
同樣的,因為頻繁的叛亂,所以努爾哈赤這支由滿人組成的叛軍並沒有受到當局的重視。
歷史證明,努爾哈赤絕不是個普通角色。即便在發動叛亂七年之後,也就是明歷二百四十九年(公元1625年)的時候,他在寧遠城外被平湃統帥袁崇煥指揮的明軍炸傷,並且在回到鹹寧堡之後不久就傷重而亡了,可是在叛亂的第二年,他就取得了“薩爾滸之戰”的勝利,重創明軍,並且在隨後幾年之內,征服了附近的其他少數民族部落,包括部分蒙古部落,聚集起了一支足以撼動大明帝國江山的強大軍隊。
正是如此,當時負責指揮平叛戰爭的袁崇煥主張以守代攻,通過建立軍事要塞的方式,穩步向叛軍腹地推進,並且壓縮叛軍的活動空間。
畢竟,東北地區氣候嚴寒,且地形覆雜,並不適合明軍作戰。
如果說努爾哈赤發動滿人叛亂,並且聯合了北方各個少數民族的豪傑,那麽他的兒子,也就是皇太極就是滿人中最有遠見,也是最有能力的軍事家、政治家與謀略家。
努爾哈赤死後,皇太極成為叛軍首領。
他一改滿人以弓騎為主的戰術,轉為向明軍學習,並且利用繳獲的武器組建了第一支火器部隊,從而大大提高了叛軍的戰鬥力。
更重要的是,明歷二百六十二年(公元1630年),皇太極一方面使離間計,誘使內閣首輔孫承宗解除平叛大將袁崇煥的軍事職務,同時以蒙古騎兵為先導,先後攻陷遵化、灤州、永平、遷安四座要塞,兵鋒直指帝國京師。
等到孫承宗意識到犯了大錯誤,並且重新任命袁崇煥為平叛統帥的時候,已經太晚了。
在叛軍抵達京師城外的時候,除了負責守備京師的五千禁軍之外,只有剛剛到達的,來自重慶的“勤王”部隊。
此時,帝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女將軍登上了歷史舞臺。
她就是重慶總兵,帝國第七步兵團(當時的團,相當於現在的軍團)統帥秦良玉。
寒風中,瑟瑟發抖的將士緊握著手裏的鋼槍,隨著戰線從中分開,一名身披明鎧的將軍躍馬來到了戰線前方。
見到頭盔下那爬滿皺紋,帶著一絲愁容的面孔,堅守在戰線上的官兵頓時精神了許多。
她就是秦良玉,第一個登上歷史舞臺的帝國女將軍。
在她身後,是一隊由約莫一百人的,清一色的女性軍人。當然,比起已經五十六歲的秦良玉來說,她的隨從年輕得多,也漂亮得多。
“兄弟們……”秦良玉勒住了馬,“你們跟了我幾年,甚至十幾年。這麽多年來,我們期盼與等待的就是今天。老娘把醜話說在前面,等下交戰之時,誰敢後退半步,誰敢不聽號令,老娘手裏的大刀可認不得往日情誼!”
嗚嗚著響的寒風中,數萬條漢子都挺起了脊梁。
對數萬名血氣方剛的男兒來說,如果死在一個娘們手裏,而且還是因為臨陣脫逃被一個娘們以軍法處治,就算到了陰曹地府,都沒有顏面去見閻王爺!
“另外,老娘也在此聲明,誰要是奮勇殺敵,誰要是沖鋒在前,老娘虧待不了他!”
聽到這,有的將士露出了一絲笑容。
年輕的時候,秦良玉可是方圓百裏內有名的大美女,只是現在她已是半老徐娘,還有魅力嗎?
“當然,老娘現在人老珠黃,入不了各位兄弟的法眼,只不過……”
說著,秦良玉朝身後的一百餘名親衛看了過去。
沒有任何遲疑,一百多名二十歲左右的女衛兵紛紛脫掉了鎧甲,撕掉了上衣,露出了豐滿、堅挺、白嫩的胸脯。
一時之間,數萬名將士都傻眼了。
在奔跑的馬背上,那些白花花的胸脯劇烈顫動著,除了讓數萬名將士眼花繚亂之外,還讓他們熱血沸騰。
“兄弟們,都給老娘聽好了!”秦良玉拔出了佩劍,“消滅叛軍之後,立功前一百名者,都有資格跟老娘的親衛親熱一晚上!”
“殺——”
“殺——”
“殺——”
……
頃刻間,明軍陣營裏殺聲震天,原本還士氣低落的將士個個都燃起了熊熊鬥志。
不需要其他的鼓勵,不需要其他的激勵,那一百多對白嫩的胸脯就是數萬名官兵最大的獎賞。
城墻上,白發飄灑的孫承宗,以及一臉酷色的袁崇煥也都暗暗吃驚。
當確定由第七步兵團出城迎戰由皇太極親自指揮的叛軍時,不管是孫承宗,還是袁崇煥,都認為那幾萬名官兵兇多吉少。
可是現在看來,情況不會那麽簡單。
至少,秦良玉在鼓舞士氣方面比任何一個爺們都做得出色!
隨著秦良玉退回戰線後方,戰鼓雷響了,隨著鼓點,數萬名明軍將士朝著叛軍陣線邁出了堅定的步伐。
也許,皇太極怎麽也想不到,擋住他勝利步伐,並且改變了歷史的,竟然是一個女流!
這場決定帝國命運的惡戰從上午持續到傍晚,直到皇太極承受不了慘重的傷亡,率領餘部退卻時,才暫時結束。
當晚,秦良玉率一千五百精騎乘勝追擊,殺入叛軍營地。
混戰中,近五千叛軍被斬殺。另外,皇太極也死於戰亂之中。
兩日內,群龍無首的叛軍連棄灤州、永平、遷安、遵化四城,退出關外。帝國京師之圍解除,秦良玉一戰成名。
隨後,在袁崇煥的指揮下,明軍分三路出關,海陸並進,發動了鎮壓叛亂的大反攻。
到明歷二百六十四年(公元1632年)底,最後一支叛軍向明軍投降。
持續了十九年之久的滿人叛亂至此平定。
隨後,為了穩固帝國在東北地區的統治,孫承宗一方面令袁崇煥在東北地區建立更多的要塞,一方面鼓勵商人到東北地區投資興業。
為了保證少數民族利益,防止再次發生叛亂。
明歷二百七十五年(公元1643年),帝國議政院以絕對多數票通過了《少數民族自治法》,確定了少數民族的自治權。在隨後的數十年中,帝國又先後頒布了多項保護少數民族利益,限制商人投機倒把行為的法案。
到明歷二百九十一年(公元1659年)的時候,帝國大部分偏遠地區恢覆了平靜。
當然,滿人叛亂並不是沒有好處。
在歷時十九年的戰亂中,帝國逐漸認識到了大陸方向的重要性,並且逐步制訂了“陸海並重”的基本國策。
從長遠來看,這為帝國後來在大陸上的擴張奠定了基礎。
另外,少數民族動亂也給那些力推“三權分立”制度的政治家提供了一次寶貴的機會。
當歷史的車輪推進到明歷二百九十二年(公元1660年)的時候,帝國歷史翻開了新的篇章。
序 不一樣的歷史(八)
在由花崗巖建成的新大廈外面,成千上萬名民眾將附近的數條大街堵得水洩不通,即便出動了兩千多名禁軍,也只勉強維持住了局面。
大廈正門的上方,是一條由碩大的,由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,象征著帝國蒸蒸日上的白色騰龍。而在巨龍的嘴裏,銜著一個由五只圓環首尾銜接,環環相扣的五環標志。這就是將在今日正式成立,並且主宰著帝國律令的最高司法機構——帝國最高法院的標志。
該標志本身也有著明確的意義。
除了騰龍象征帝國之外,白色的漢白玉代表著潔白無暇的司法制度,威武的巨龍則代表著司法的威嚴。另外,巨龍嘴裏的五環分別代表帝國的資本家(商人)、地主、貴族、平民與農民,五環首尾銜接代表組成帝國的五大階層團結一心,環環相扣則有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。
隨著一名身著黑色長袍的中年人走上前臺,熙熙攘攘的廣場上頓時安靜了下來。
新的機構,自然需要新的面孔,需要新的制服。
只是,對在場的數萬名帝國百姓來講,登上前臺的那人並不是新面孔,而是家喻戶曉的,具有太多的傳奇經歷,帝國萬千百姓,特別是年輕一代心目中的英雄。
他就是鄭成功!
鄭家世代經商,其曾祖父是第一批前往日本經商的帝國商人。明歷二百五十八年(公元1624年),鄭成功在日本長崎縣平戶千裏濱降生。十四歲時,便隨同父親鄭芝龍出海探險,並且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水手。
十六歲那年,鄭成功的命運發生了轉折。
當時,鄭家的船隊從日本長崎出發,準備經琉球國返回帝國鎮海。途徑大島海域時遭遇海盜,船隊被圍。其父鄭芝龍乞降,準備向海盜交納重金。鄭成功不允,並且於當晚帶數名隨從摸入海盜營地,焚毀海盜船只,率領船隊脫險。
如果說對付海盜只是小兒科的話,那麽三年後,鄭成功幹了一件震驚全國的事情。
當時,鄭芝龍已將家族船隊交由鄭成功打理,自己返回福建家鄉養老。而鄭家經營的仍然是帝國到日本之間的海上貿易。
船隊途徑琉球王國的時候,正遇倭寇進寇。
應琉球國王的邀請,鄭成功率船隊留下,並且將五百名船員武裝了起來。隨後,在琉球王國都城外迎戰兩千餘名倭寇。
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,鄭成功成功擊退倭寇。
得勝之後,鄭成功沒有罷手,而是率領船隊直撲倭寇老巢——屋久島。
一番苦戰之後,鄭成功不但摧毀了倭寇的巢穴,還擊斃了上千名匪寇,並且燒毀了數十艘船只,一舉掃蕩了霸占琉球海域的倭寇勢力。
可以說,鄭成功一戰成名。
借此機會,鄭成功將家族的航運事務交給了族弟打理,然後利用三艘速度較快的商船組建了第一支私人護航艦隊,為航行在日本與帝國之間的船隊護航。當然,接受護航的船只都需要交納一筆費用。
八年之內,鄭成功的護航“艦隊”擴大了數十倍,護航船只近五十艘,並且活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各條航線之上。
同時,這股民間勢力也引起了帝國高層的註意。
明歷二百八十六年(公元1654年)孫承宗召見鄭成功,並且正式委派鄭成功為帝國“平匪將軍”,由其率領五艘戰艦,前往掃蕩當時在西北印度洋上橫行霸道的奧斯曼海盜。
接受任命之後,鄭成功與當年率艦隊離開了鎮江港。
同年底,艦隊到達阿拉伯海。
當時,海運幾乎取代了陸運,成為了東西方貿易的主要通道。奧斯曼帝國失去了最主要的財政收入。無奈之下,奧斯曼帝國開始默許海盜襲擊印度洋上的船隊,並且與海盜瓜分贓物,以此維持財政開支。
毫無疑問,大明帝國絕對無法容忍奧斯曼帝國的這一行徑。
只是,國內的政治改革,少數民族叛亂,以及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分散了帝國的精力,使帝國難以派遣規模龐大的艦隊前往印度洋對付奧斯曼海盜。
實際上,用艦隊對付海盜並不是良策。
說白了,海盜就是海上的土匪,采取打了就跑的戰術,根本不會與艦隊抗衡,甚至在得知艦隊出現的消息後,會龜縮在港內,根本不會出海。
鄭成功似乎天生就是海戰方面的專家。
到達獅城的時候,他就下令將五艘戰艦偽裝成商船的樣子。
隨後,他率領艦隊在印度洋,特別是阿拉伯海最主要的幾條航線上往返航行,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等著海盜自己找上門來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艦隊第三輪巡航時,奧斯曼海盜就盯上了這支“船隊”。
結果可想而知,當乘坐漁船等小型船只的海盜靠上來的時候,迎接他們的是兇猛的炮彈,以及準確得像是長了眼睛的子彈。
激戰之後,鄭成功從俘獲的海盜嘴裏知道了海盜老巢的位置,然後順藤摸瓜,殺上了門去。
當時,海盜的主要聚集地就是奧斯曼帝國的阿巴斯港,也就是當年鄭和船隊曾經到達過的胡魯謨斯。
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,鄭成功並沒有考慮炮轟阿巴斯港的結果。
若不是奧斯曼帝國的國力日漸衰弱,若不是奧斯曼帝國沒有像樣的海軍,若不是奧斯曼帝國懼怕大明帝國強大的國力,恐怕鄭成功將成為帝國與奧斯曼戰爭的點火人。
或者說,在炮轟阿巴斯港之前,鄭成功就斷定,奧斯曼帝國不敢借此與帝國開戰。
試探了奧斯曼帝國的底線之後,鄭成功開始變本加厲的對付那些盤踞在奧斯曼帝國港口內的海盜。
兩年之內,西北印度洋上的海盜幾乎被他消滅得一個不剩了。
正是如此,大量海盜離開印度洋,轉戰東地中海,結果造成東地中海海盜為患,對當時剛有點規模的威尼斯,熱那亞等歐洲公國的海上貿易構成了極為嚴重的威脅。
明歷二百八十八年(公元1656年),鄭成功依照帝國內閣府的命令,率領規模擴大到十五艘的“平匪艦隊”前往直布羅陀要塞,協助地中海國家平定猖獗一時的奧斯曼海盜。
在歐洲的三年,鄭成功並沒有多少事可幹。
也許是他在印度洋上闖出的名氣太大了,在他的艦隊進入地中海之前,之前活躍一時的奧斯曼海盜全都不見了蹤影。
結果,三年之中,鄭成功將絕大部分精力花在了應酬上。
同時,鄭成功也接觸到了西方文藝覆興時產生的大量新思想,新思維。這其中就包括了哥白尼提出的“日心說”。
不過,相對而言,西方哲學對鄭成功的影響更大。
明歷二百九十一年(公元1659年),鄭成功返回帝國的時候,已經成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“三權分立”派。
當時,帝國國內大部分資本家也正在倡導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。
比起那些實力強大的資本家,年僅三十六歲的鄭成功根本算不了什麽。只不過,比起其他資本家而言,鄭成功有兩個巨大的優勢。
一是他家喻戶曉的名聲。
幫助琉球國王掃平倭寇,對付奧斯曼海盜,混跡於歐洲列國上層,這些都成為了傳奇般的故事,更成為了帝國青少年學習的榜樣。
二是系統,嚴密的哲學思想。
這也是鄭成功在歐洲生活三年的最大收獲。相對而言,當時歐洲在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研究方面比大明帝國更加先進,也更有開創性。
憑借這兩點優勢,鄭成功迅速成為了“三權分立”學派的主要推手。
英雄創造歷史,歷史也創造了英雄。
就在鄭成功回國的第二年,即明歷二百九十二年(公元1660年),首輔孫承宗病逝,孫可望出任內閣首輔。
相對而言,孫可望並不是炙手可熱的政治家。
比起當時內閣在任的數十名大臣,來自外地的孫可望缺乏足夠的基礎,更缺少支持。毫無疑問,他不可能像孫承宗那樣,將內閣控制在自己的手裏。甚至可以說,為了保住首輔大權,他得依靠外界的支持。
“三權分立”派的資本家正是孫可望的天然盟友。
另外,通過三權分立,還能適當削弱內閣的權力,減輕孫可望的壓力。這也正好符合了孫可望的短期要求。
很快,雙方達成了協議。
同年,孫可望確認設立最高法院,負責統管全國司法工作。該決議在帝國議政院以微弱多數的優勢得到通過。
鄭成功也因此成為了帝國歷史上首任大法官。
當時,最高法院只有一名最高大法官,而不是後來的九名。
作為冒險家,鄭成功是優秀的,作為軍事家,鄭成功的良好的,作為思想家,鄭成功是合格的,可是作為法官,他卻並不合格。
僅僅兩年之後,鄭成功就被刺殺。
雖然事後最高法院宣布,刺殺鄭成功的是一名遭到錯判的囚犯的弟弟。但是更多的人堅信,鄭成功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。
不說別的,當時有很多人更有資格成為帝國首任大法官,為什麽他們不上?
另外,孫可望與“三權分立”派只是利益上的合作,而且歷史終將證明,具有軍閥背景的孫可望是一個極富野心的政治家,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政治冒險家。
毫無疑問,那些老謀深算的政客都看了出來,首任大法官絕對是個燙手的山芋。
也就在鄭成功被刺殺的第二年,議政院以鄭成功之死調查不明為由,三次提出了彈劾孫可望的議案,彈劾案最終移交最高法院。
就在最高法院啟動彈劾孫可望的法律程序的第二天,孫可望秘密下令,調遣駐紮在福建的軍隊進京,準備解散議政院,廢除最高法院。
幸好,當時掌握帝國軍事大權的袁崇煥(時任帝國武備大臣),以及秦良玉(時任帝國京師駐備軍統帥)及時的發現了孫可望的政變意圖,並且立即采取行動,一方面出動禁軍羈押了孫可望,另外一方面派遣軍隊攔住了北上的福建駐備軍。
從這個層面上講,鄭成功的死並不是毫無意義。
孫可望離任之後,年已八十的袁崇煥出任帝國內閣首輔。
雖然袁崇煥在位僅一年,但是在這一年中,袁崇煥重組內閣,並且改組最高法院,將最高大法官的數額從一名擴大到了三名。另外,袁崇煥還明確了最高法院的職責,包括在彈劾內閣首輔中發揮的作用。
到明歷三百零一年(公元1669年),陳永華出任帝國首輔的時候,“三權分立”的政治體制已經在帝國完善鞏固,並且發揮出了明顯的作用。
序 不一樣的歷史(九)
平靜的海灣內,數十艘龐大的戰艦分成三列,在海面上組成了三條長龍。
當首的旗艦上,一名中年將領整透過單筒望遠鏡眺望著遠處的海灘。
當時,望遠鏡還是極為希罕的東西,只有高級將領才能配備。當然,在更多的時候,望遠鏡僅僅只是將官身份與地位的象征。
“將軍,一切準備就緒!”
中年將領轉過了身來,面色肅穆的朝副官點了點頭。
他就是袁承宗,帝國前首輔袁崇煥的長孫,現任帝國東洋艦隊司令官。
片刻之後,隆隆的炮擊聲打破了海灣的平靜。隨著擔任炮擊主力的戰列艦編隊靠近海岸線,之前一直在戰列艦後方的運輸船隊沖了上來。
不到一個時辰,數千名帝國海軍陸戰隊的官兵沖上了海灘。
“將軍,還要繼續炮擊嗎?”
“當然,打到小日本服軟為止!”袁承宗冷冷一笑,“炮擊繼續向後延伸,但是不要轟擊皇宮,老子今天晚上還要到皇宮裏睡覺呢,哈哈……”
隆隆的炮擊聲中,帝國海軍陸戰隊的官兵排成整齊的戰線,開始向不遠處的東京推進。
毫無疑問,在明軍艦隊強大的炮火打擊之下,脆弱的日本軍隊根本不堪一擊,更無法抵擋明軍陸戰隊的兇猛進攻。
黃昏前,地面上的戰鬥基本上結束了。
在數十名衛兵的陪同下,袁承宗來到了已經被陸戰隊占領的東京城,並且按照他的預期進入了日本天皇皇宮,即以往的江戶城。
次日,日本天皇的代表在《開關通商條約》上簽字,第一次明日戰爭結束。
導致這場戰爭的因素很多,可是歸根結底,仍然是大明帝國資本家對高額利潤,以及海外市場的欲望起到了主導作用。
在大明帝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,逐步走向了資本主義,歐洲各國受到大明帝國影響,也逐步轉型的時候,日本卻處在水深火熱的內戰之中。
在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之前,對大明帝國來說,日本根本不是問題。
當時,日本的內戰對帝國只有好處,沒有壞處。不說別的,帝國商人販賣到日本的貨物就要比販賣到歐洲的貨物貴上好幾倍,特別是火銃、火炮等先進火器,更是達到了與黃金等價的地步。
比如,當時一支火銃在帝國的價格也就二兩白銀,在日本卻價值十兩黃金!
另外,日本缺乏白銀,一兩黃金只能兌換三兩白銀。可是在大明帝國,一兩黃金則能兌換十兩白銀。利用這一點,帝國商人在出售貨物的時候以白銀計價,購買貨物的時候則以黃金計價。結果,一進一出,從日本“掠奪”了大量黃金。
當然,向日本販賣糧食,藥材也是極為賺錢的買賣。
不說別人,鄭成功的鄭氏家族就通過帝國與日本間的貿易撈到了第一桶金,並且成為了帝國最龐大的海商家族。
可是,日本內戰終有結束的一天。
隨著德川家族崛起,加上持續了上百年的戰亂使日本社會瀕臨崩潰,人心思穩。到張居正出任帝國首輔的時候,日本內戰基本上結束。
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之後,德川家族一方面振興國內生產,一方面尋找發展機遇。
當時,大明帝國正是日本學習的楷模與榜樣。
問題是,德川家族無法在一夜之間解決戰亂對日本造成的嚴重危害。
也正是在這個時期,大量“失業”的武士,軍人離開日本,在琉球王國,以及大明帝國東南海域集結,劫掠過往船只,甚至登陸襲擊沿海村鎮,掠奪財物。
這就是被大明百姓恨之入骨的“倭寇”。
面對倭患,張居正一面遣使前往日本,強烈要求日本幕府加強對國內民眾的約束,嚴懲四處劫掠的倭寇。另外一方面,則委派戚繼光等將領到東南沿海組建抗倭軍,並且調集艦隊,打擊倭寇老巢。
當時,德川幕府的政權還不穩固,根本不敢與大明帝國對抗。
同樣的,在戚繼光等將領的努力下,東南沿海的倭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。
可是,局勢很快發生了變化。
隨著帝國逐漸將註意力集中到國內政治改革,特別是滿人叛亂爆發之後,日本對待帝國的態度發生了幡然轉變。
當時,德川幕府不但暗中支持海上劫掠行動,還染指朝鮮半島事務。
若不是帝國需要集中力量對付滿人叛亂,恐怕早就拿日本開刀了。另外,鄭成功在十八歲時消滅的,正是一支得到了德川幕府支持的倭寇勢力。
到明歷三百零三年(公元1671年)時,帝國東南沿海再次出現倭患。
時任帝國內閣首輔的陳永華並沒有急於出兵鎮壓,而是采取了懷柔政策,希望能夠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倭患。
問題是,外交手段能夠起到作用嗎?
通過與倭寇勾結,德川幕府得到了巨大的好處。現在要德川幕府放棄好處,聽從大明帝國的調遣,可能嗎?
外交交涉未果之後,陳永華只能選擇另外一種極端手段。
明歷三百零五年(公元1673年),帝國議政院以高票通過了《海患法》。
該法案的主要內容就是:授權帝國內閣調動帝國的一切軍事力量,以一切必要的手段平息,最終一勞永逸的解除帝國東南沿海的倭患。
也就是說,帝國議政院將所有權力交給了內閣首輔。
這一方式,也成為了帝國今後進入戰爭狀態的標準模式。
“三權分立”的政治體制確立之後,帝國內閣只具有行政權,而沒有立法與司法權。在陳永華上任之前,帝國議政院通過了第三次憲法修正案,明確了帝國的交戰權由議政院掌握,內閣首輔只有在得到議政院的支持之後,才能行使宣戰權。
也就是說,帝國內閣首輔要想調動軍隊執行大規模軍事行動,必須獲得議政院的支持。
從議政院以高票數通過授權首輔對倭寇,以及在暗中支持倭寇的日本采取軍事行動來看,當時帝國東南沿海的倭患確實相當嚴重,而且已經影響到了帝國的安定與和平,更對帝國的發展構成了威脅。
實際上,情況並沒有想像的那麽嚴重。
以帝國的實力,即便日本傾國而為,也難以對帝國構成威脅。
導致絕大部分議員支持發動戰爭的原因只有一個:海外市場!
到陳永華出任帝國首相的時候,帝國的商人已經完成了對歐洲的侵略性擴張,帝國出產的商品充斥著歐洲的大小城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在明軍將士的對面,是數萬名武裝到了牙齒的敵人。
來自東北的後金大軍!
從嚴格的意義上講,這並不是對外戰爭,而是帝國的內戰,是帝國占主體地位的漢族與占從屬地位的少數民族之間的內戰。因為,早在太祖與太宗皇帝時期,東北地區就是帝國的領地,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就成了帝國的臣民。
可是,對大明帝國來說,這些少數民族的叛亂卻對帝國構成了生死存亡的威脅。
自從明歷二百五十年(公元1618年),滿人叛酋努爾哈赤以“七大恨”告天,誓師叛明到現在,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二年。
在這十二年中,帝國失去了太多的英傑,也經歷了太多的失敗。
明歷二百二十二年(公元1590年),接替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的高儀病逝之後,內閣中代表各地區勢力的大臣就新任內閣首輔問題產生嚴重分歧,“黨爭”由此爆發。
從長遠意義上看,“黨爭”的結果是好的。
正是在此時,出現了最原始的“黨派”意識,並且出現了“共盟黨”與“民業黨”的前身,而這兩個黨派將是帝國今後最重要的兩大黨派。
可是,從短期效果上來看,“黨爭”只會削弱帝國的實力。
更嚴重的是,“黨爭”導致帝國陷入了“無政府”狀態。
從明歷二百二十二年(公元1590年),到明歷二百二十八年(公元1596年),短短六年之內,先後有二十八人出任帝國內閣首輔,其中最短的只在首輔位置上坐了十一天,最長的也不到半年。
雖然被嚴重削弱的皇室並沒有借此生亂,但是政府頻繁更疊,只會使帝國更加混亂。
可以說,這六年的時間,幾乎毀掉了張居正與高儀兩位首輔在十八年中創造出的所有成果。
當時,最嚴重的後果是,土地兼並出現了徹底失控的局面。
隨著中原,江南,兩廣,以及四川等地區的大量耕地被資本家與開明地主大量兼並,可開發的肥沃土地越來越少,需要更多牧場,更多耕地的資本家把目光投向了帝國周邊地區,以及那些還沒有開發,或者沒有完全開發的偏遠地區。
其中,東北地區就吸引了資本家的貪婪目光。
在資本勢力湧入之前,東北地區基本上處於原始的漁獵與農耕經濟時代。一是東北地區氣候寒冷,不太適合種植農作物。二是生活在東北地區的主要是少數民族,思想不開發,很難接受新興的資本主義。三是交通不方便,運輸成本巨大。
只是,在利益的驅使下,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。
從明歷二百一十九年(公元1587年),廣東籍資本家黃爵新在遼陽建立第一個種植園開始,到明歷二百四十九年(公元1617年),東北地區的種植園與牧場的數量激增到了三百五十二個。
隨著資本經濟的擴張,所產生的必然是大量失去了生活來源的原住民。
其中,大量出現的牧場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居民的影響最為巨大。另外,資本家追求高額利潤的貪婪行徑,比如通過壟斷來壓低物產的價格,也嚴重的激化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矛盾。
比如,在明歷二百一十年(公元1578年)的時候,一張產自東北的貂皮能夠賣到一兩白銀,或者換取一石大米。到明歷二百四十九年(公元1617年)的時候,同樣一張貂皮只能賣到十錢,或者換取十斤大米。
結果可想而知。
在資本家圈地的時候,少數民族居民失去了牧場,失去了獵場,失去耕地。而資本家的壟斷經營,更是讓少數民族居民入不敷出,甚至難以果腹。
如果當時帝國的政治局勢相對穩定,也許後面的矛盾就不會爆發。
畢竟,在張居正與高儀執政期間,為了保證帝國的穩定,兩人都采取了保護少數民族的政策,並且盡量緩和國內的民族矛盾。
問題是,動蕩不安的帝國內閣政府根本無法約束不法商人的掠奪行為。
當然,帝國軍事部門在東北地區采取的高壓政策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。
在努爾哈赤發動反叛之前,東北地區先後爆發了大大小小數十次叛亂。這些叛亂無一例外的被鎮壓了下去,組織叛亂的匪首,以及參加叛亂的匪眾都受到了最嚴厲的懲罰,甚至連其族人都受到株連。
據不完全統計,僅在明歷二百三十九年(公元1607年)到明歷二百四十九年(公元1617年)期間的十年中,就有六萬七千八百三十六名東北少數民族居民被以叛國罪處死。同期,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也從一百八十三萬銳減到了一百一十七萬。
也就是說,努爾哈赤的叛亂並不是偶然事件。
同樣的,因為頻繁的叛亂,所以努爾哈赤這支由滿人組成的叛軍並沒有受到當局的重視。
歷史證明,努爾哈赤絕不是個普通角色。即便在發動叛亂七年之後,也就是明歷二百四十九年(公元1625年)的時候,他在寧遠城外被平湃統帥袁崇煥指揮的明軍炸傷,並且在回到鹹寧堡之後不久就傷重而亡了,可是在叛亂的第二年,他就取得了“薩爾滸之戰”的勝利,重創明軍,並且在隨後幾年之內,征服了附近的其他少數民族部落,包括部分蒙古部落,聚集起了一支足以撼動大明帝國江山的強大軍隊。
正是如此,當時負責指揮平叛戰爭的袁崇煥主張以守代攻,通過建立軍事要塞的方式,穩步向叛軍腹地推進,並且壓縮叛軍的活動空間。
畢竟,東北地區氣候嚴寒,且地形覆雜,並不適合明軍作戰。
如果說努爾哈赤發動滿人叛亂,並且聯合了北方各個少數民族的豪傑,那麽他的兒子,也就是皇太極就是滿人中最有遠見,也是最有能力的軍事家、政治家與謀略家。
努爾哈赤死後,皇太極成為叛軍首領。
他一改滿人以弓騎為主的戰術,轉為向明軍學習,並且利用繳獲的武器組建了第一支火器部隊,從而大大提高了叛軍的戰鬥力。
更重要的是,明歷二百六十二年(公元1630年),皇太極一方面使離間計,誘使內閣首輔孫承宗解除平叛大將袁崇煥的軍事職務,同時以蒙古騎兵為先導,先後攻陷遵化、灤州、永平、遷安四座要塞,兵鋒直指帝國京師。
等到孫承宗意識到犯了大錯誤,並且重新任命袁崇煥為平叛統帥的時候,已經太晚了。
在叛軍抵達京師城外的時候,除了負責守備京師的五千禁軍之外,只有剛剛到達的,來自重慶的“勤王”部隊。
此時,帝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女將軍登上了歷史舞臺。
她就是重慶總兵,帝國第七步兵團(當時的團,相當於現在的軍團)統帥秦良玉。
寒風中,瑟瑟發抖的將士緊握著手裏的鋼槍,隨著戰線從中分開,一名身披明鎧的將軍躍馬來到了戰線前方。
見到頭盔下那爬滿皺紋,帶著一絲愁容的面孔,堅守在戰線上的官兵頓時精神了許多。
她就是秦良玉,第一個登上歷史舞臺的帝國女將軍。
在她身後,是一隊由約莫一百人的,清一色的女性軍人。當然,比起已經五十六歲的秦良玉來說,她的隨從年輕得多,也漂亮得多。
“兄弟們……”秦良玉勒住了馬,“你們跟了我幾年,甚至十幾年。這麽多年來,我們期盼與等待的就是今天。老娘把醜話說在前面,等下交戰之時,誰敢後退半步,誰敢不聽號令,老娘手裏的大刀可認不得往日情誼!”
嗚嗚著響的寒風中,數萬條漢子都挺起了脊梁。
對數萬名血氣方剛的男兒來說,如果死在一個娘們手裏,而且還是因為臨陣脫逃被一個娘們以軍法處治,就算到了陰曹地府,都沒有顏面去見閻王爺!
“另外,老娘也在此聲明,誰要是奮勇殺敵,誰要是沖鋒在前,老娘虧待不了他!”
聽到這,有的將士露出了一絲笑容。
年輕的時候,秦良玉可是方圓百裏內有名的大美女,只是現在她已是半老徐娘,還有魅力嗎?
“當然,老娘現在人老珠黃,入不了各位兄弟的法眼,只不過……”
說著,秦良玉朝身後的一百餘名親衛看了過去。
沒有任何遲疑,一百多名二十歲左右的女衛兵紛紛脫掉了鎧甲,撕掉了上衣,露出了豐滿、堅挺、白嫩的胸脯。
一時之間,數萬名將士都傻眼了。
在奔跑的馬背上,那些白花花的胸脯劇烈顫動著,除了讓數萬名將士眼花繚亂之外,還讓他們熱血沸騰。
“兄弟們,都給老娘聽好了!”秦良玉拔出了佩劍,“消滅叛軍之後,立功前一百名者,都有資格跟老娘的親衛親熱一晚上!”
“殺——”
“殺——”
“殺——”
……
頃刻間,明軍陣營裏殺聲震天,原本還士氣低落的將士個個都燃起了熊熊鬥志。
不需要其他的鼓勵,不需要其他的激勵,那一百多對白嫩的胸脯就是數萬名官兵最大的獎賞。
城墻上,白發飄灑的孫承宗,以及一臉酷色的袁崇煥也都暗暗吃驚。
當確定由第七步兵團出城迎戰由皇太極親自指揮的叛軍時,不管是孫承宗,還是袁崇煥,都認為那幾萬名官兵兇多吉少。
可是現在看來,情況不會那麽簡單。
至少,秦良玉在鼓舞士氣方面比任何一個爺們都做得出色!
隨著秦良玉退回戰線後方,戰鼓雷響了,隨著鼓點,數萬名明軍將士朝著叛軍陣線邁出了堅定的步伐。
也許,皇太極怎麽也想不到,擋住他勝利步伐,並且改變了歷史的,竟然是一個女流!
這場決定帝國命運的惡戰從上午持續到傍晚,直到皇太極承受不了慘重的傷亡,率領餘部退卻時,才暫時結束。
當晚,秦良玉率一千五百精騎乘勝追擊,殺入叛軍營地。
混戰中,近五千叛軍被斬殺。另外,皇太極也死於戰亂之中。
兩日內,群龍無首的叛軍連棄灤州、永平、遷安、遵化四城,退出關外。帝國京師之圍解除,秦良玉一戰成名。
隨後,在袁崇煥的指揮下,明軍分三路出關,海陸並進,發動了鎮壓叛亂的大反攻。
到明歷二百六十四年(公元1632年)底,最後一支叛軍向明軍投降。
持續了十九年之久的滿人叛亂至此平定。
隨後,為了穩固帝國在東北地區的統治,孫承宗一方面令袁崇煥在東北地區建立更多的要塞,一方面鼓勵商人到東北地區投資興業。
為了保證少數民族利益,防止再次發生叛亂。
明歷二百七十五年(公元1643年),帝國議政院以絕對多數票通過了《少數民族自治法》,確定了少數民族的自治權。在隨後的數十年中,帝國又先後頒布了多項保護少數民族利益,限制商人投機倒把行為的法案。
到明歷二百九十一年(公元1659年)的時候,帝國大部分偏遠地區恢覆了平靜。
當然,滿人叛亂並不是沒有好處。
在歷時十九年的戰亂中,帝國逐漸認識到了大陸方向的重要性,並且逐步制訂了“陸海並重”的基本國策。
從長遠來看,這為帝國後來在大陸上的擴張奠定了基礎。
另外,少數民族動亂也給那些力推“三權分立”制度的政治家提供了一次寶貴的機會。
當歷史的車輪推進到明歷二百九十二年(公元1660年)的時候,帝國歷史翻開了新的篇章。
序 不一樣的歷史(八)
在由花崗巖建成的新大廈外面,成千上萬名民眾將附近的數條大街堵得水洩不通,即便出動了兩千多名禁軍,也只勉強維持住了局面。
大廈正門的上方,是一條由碩大的,由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,象征著帝國蒸蒸日上的白色騰龍。而在巨龍的嘴裏,銜著一個由五只圓環首尾銜接,環環相扣的五環標志。這就是將在今日正式成立,並且主宰著帝國律令的最高司法機構——帝國最高法院的標志。
該標志本身也有著明確的意義。
除了騰龍象征帝國之外,白色的漢白玉代表著潔白無暇的司法制度,威武的巨龍則代表著司法的威嚴。另外,巨龍嘴裏的五環分別代表帝國的資本家(商人)、地主、貴族、平民與農民,五環首尾銜接代表組成帝國的五大階層團結一心,環環相扣則有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。
隨著一名身著黑色長袍的中年人走上前臺,熙熙攘攘的廣場上頓時安靜了下來。
新的機構,自然需要新的面孔,需要新的制服。
只是,對在場的數萬名帝國百姓來講,登上前臺的那人並不是新面孔,而是家喻戶曉的,具有太多的傳奇經歷,帝國萬千百姓,特別是年輕一代心目中的英雄。
他就是鄭成功!
鄭家世代經商,其曾祖父是第一批前往日本經商的帝國商人。明歷二百五十八年(公元1624年),鄭成功在日本長崎縣平戶千裏濱降生。十四歲時,便隨同父親鄭芝龍出海探險,並且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水手。
十六歲那年,鄭成功的命運發生了轉折。
當時,鄭家的船隊從日本長崎出發,準備經琉球國返回帝國鎮海。途徑大島海域時遭遇海盜,船隊被圍。其父鄭芝龍乞降,準備向海盜交納重金。鄭成功不允,並且於當晚帶數名隨從摸入海盜營地,焚毀海盜船只,率領船隊脫險。
如果說對付海盜只是小兒科的話,那麽三年後,鄭成功幹了一件震驚全國的事情。
當時,鄭芝龍已將家族船隊交由鄭成功打理,自己返回福建家鄉養老。而鄭家經營的仍然是帝國到日本之間的海上貿易。
船隊途徑琉球王國的時候,正遇倭寇進寇。
應琉球國王的邀請,鄭成功率船隊留下,並且將五百名船員武裝了起來。隨後,在琉球王國都城外迎戰兩千餘名倭寇。
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,鄭成功成功擊退倭寇。
得勝之後,鄭成功沒有罷手,而是率領船隊直撲倭寇老巢——屋久島。
一番苦戰之後,鄭成功不但摧毀了倭寇的巢穴,還擊斃了上千名匪寇,並且燒毀了數十艘船只,一舉掃蕩了霸占琉球海域的倭寇勢力。
可以說,鄭成功一戰成名。
借此機會,鄭成功將家族的航運事務交給了族弟打理,然後利用三艘速度較快的商船組建了第一支私人護航艦隊,為航行在日本與帝國之間的船隊護航。當然,接受護航的船只都需要交納一筆費用。
八年之內,鄭成功的護航“艦隊”擴大了數十倍,護航船只近五十艘,並且活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各條航線之上。
同時,這股民間勢力也引起了帝國高層的註意。
明歷二百八十六年(公元1654年)孫承宗召見鄭成功,並且正式委派鄭成功為帝國“平匪將軍”,由其率領五艘戰艦,前往掃蕩當時在西北印度洋上橫行霸道的奧斯曼海盜。
接受任命之後,鄭成功與當年率艦隊離開了鎮江港。
同年底,艦隊到達阿拉伯海。
當時,海運幾乎取代了陸運,成為了東西方貿易的主要通道。奧斯曼帝國失去了最主要的財政收入。無奈之下,奧斯曼帝國開始默許海盜襲擊印度洋上的船隊,並且與海盜瓜分贓物,以此維持財政開支。
毫無疑問,大明帝國絕對無法容忍奧斯曼帝國的這一行徑。
只是,國內的政治改革,少數民族叛亂,以及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分散了帝國的精力,使帝國難以派遣規模龐大的艦隊前往印度洋對付奧斯曼海盜。
實際上,用艦隊對付海盜並不是良策。
說白了,海盜就是海上的土匪,采取打了就跑的戰術,根本不會與艦隊抗衡,甚至在得知艦隊出現的消息後,會龜縮在港內,根本不會出海。
鄭成功似乎天生就是海戰方面的專家。
到達獅城的時候,他就下令將五艘戰艦偽裝成商船的樣子。
隨後,他率領艦隊在印度洋,特別是阿拉伯海最主要的幾條航線上往返航行,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等著海盜自己找上門來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艦隊第三輪巡航時,奧斯曼海盜就盯上了這支“船隊”。
結果可想而知,當乘坐漁船等小型船只的海盜靠上來的時候,迎接他們的是兇猛的炮彈,以及準確得像是長了眼睛的子彈。
激戰之後,鄭成功從俘獲的海盜嘴裏知道了海盜老巢的位置,然後順藤摸瓜,殺上了門去。
當時,海盜的主要聚集地就是奧斯曼帝國的阿巴斯港,也就是當年鄭和船隊曾經到達過的胡魯謨斯。
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,鄭成功並沒有考慮炮轟阿巴斯港的結果。
若不是奧斯曼帝國的國力日漸衰弱,若不是奧斯曼帝國沒有像樣的海軍,若不是奧斯曼帝國懼怕大明帝國強大的國力,恐怕鄭成功將成為帝國與奧斯曼戰爭的點火人。
或者說,在炮轟阿巴斯港之前,鄭成功就斷定,奧斯曼帝國不敢借此與帝國開戰。
試探了奧斯曼帝國的底線之後,鄭成功開始變本加厲的對付那些盤踞在奧斯曼帝國港口內的海盜。
兩年之內,西北印度洋上的海盜幾乎被他消滅得一個不剩了。
正是如此,大量海盜離開印度洋,轉戰東地中海,結果造成東地中海海盜為患,對當時剛有點規模的威尼斯,熱那亞等歐洲公國的海上貿易構成了極為嚴重的威脅。
明歷二百八十八年(公元1656年),鄭成功依照帝國內閣府的命令,率領規模擴大到十五艘的“平匪艦隊”前往直布羅陀要塞,協助地中海國家平定猖獗一時的奧斯曼海盜。
在歐洲的三年,鄭成功並沒有多少事可幹。
也許是他在印度洋上闖出的名氣太大了,在他的艦隊進入地中海之前,之前活躍一時的奧斯曼海盜全都不見了蹤影。
結果,三年之中,鄭成功將絕大部分精力花在了應酬上。
同時,鄭成功也接觸到了西方文藝覆興時產生的大量新思想,新思維。這其中就包括了哥白尼提出的“日心說”。
不過,相對而言,西方哲學對鄭成功的影響更大。
明歷二百九十一年(公元1659年),鄭成功返回帝國的時候,已經成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“三權分立”派。
當時,帝國國內大部分資本家也正在倡導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。
比起那些實力強大的資本家,年僅三十六歲的鄭成功根本算不了什麽。只不過,比起其他資本家而言,鄭成功有兩個巨大的優勢。
一是他家喻戶曉的名聲。
幫助琉球國王掃平倭寇,對付奧斯曼海盜,混跡於歐洲列國上層,這些都成為了傳奇般的故事,更成為了帝國青少年學習的榜樣。
二是系統,嚴密的哲學思想。
這也是鄭成功在歐洲生活三年的最大收獲。相對而言,當時歐洲在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研究方面比大明帝國更加先進,也更有開創性。
憑借這兩點優勢,鄭成功迅速成為了“三權分立”學派的主要推手。
英雄創造歷史,歷史也創造了英雄。
就在鄭成功回國的第二年,即明歷二百九十二年(公元1660年),首輔孫承宗病逝,孫可望出任內閣首輔。
相對而言,孫可望並不是炙手可熱的政治家。
比起當時內閣在任的數十名大臣,來自外地的孫可望缺乏足夠的基礎,更缺少支持。毫無疑問,他不可能像孫承宗那樣,將內閣控制在自己的手裏。甚至可以說,為了保住首輔大權,他得依靠外界的支持。
“三權分立”派的資本家正是孫可望的天然盟友。
另外,通過三權分立,還能適當削弱內閣的權力,減輕孫可望的壓力。這也正好符合了孫可望的短期要求。
很快,雙方達成了協議。
同年,孫可望確認設立最高法院,負責統管全國司法工作。該決議在帝國議政院以微弱多數的優勢得到通過。
鄭成功也因此成為了帝國歷史上首任大法官。
當時,最高法院只有一名最高大法官,而不是後來的九名。
作為冒險家,鄭成功是優秀的,作為軍事家,鄭成功的良好的,作為思想家,鄭成功是合格的,可是作為法官,他卻並不合格。
僅僅兩年之後,鄭成功就被刺殺。
雖然事後最高法院宣布,刺殺鄭成功的是一名遭到錯判的囚犯的弟弟。但是更多的人堅信,鄭成功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。
不說別的,當時有很多人更有資格成為帝國首任大法官,為什麽他們不上?
另外,孫可望與“三權分立”派只是利益上的合作,而且歷史終將證明,具有軍閥背景的孫可望是一個極富野心的政治家,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政治冒險家。
毫無疑問,那些老謀深算的政客都看了出來,首任大法官絕對是個燙手的山芋。
也就在鄭成功被刺殺的第二年,議政院以鄭成功之死調查不明為由,三次提出了彈劾孫可望的議案,彈劾案最終移交最高法院。
就在最高法院啟動彈劾孫可望的法律程序的第二天,孫可望秘密下令,調遣駐紮在福建的軍隊進京,準備解散議政院,廢除最高法院。
幸好,當時掌握帝國軍事大權的袁崇煥(時任帝國武備大臣),以及秦良玉(時任帝國京師駐備軍統帥)及時的發現了孫可望的政變意圖,並且立即采取行動,一方面出動禁軍羈押了孫可望,另外一方面派遣軍隊攔住了北上的福建駐備軍。
從這個層面上講,鄭成功的死並不是毫無意義。
孫可望離任之後,年已八十的袁崇煥出任帝國內閣首輔。
雖然袁崇煥在位僅一年,但是在這一年中,袁崇煥重組內閣,並且改組最高法院,將最高大法官的數額從一名擴大到了三名。另外,袁崇煥還明確了最高法院的職責,包括在彈劾內閣首輔中發揮的作用。
到明歷三百零一年(公元1669年),陳永華出任帝國首輔的時候,“三權分立”的政治體制已經在帝國完善鞏固,並且發揮出了明顯的作用。
序 不一樣的歷史(九)
平靜的海灣內,數十艘龐大的戰艦分成三列,在海面上組成了三條長龍。
當首的旗艦上,一名中年將領整透過單筒望遠鏡眺望著遠處的海灘。
當時,望遠鏡還是極為希罕的東西,只有高級將領才能配備。當然,在更多的時候,望遠鏡僅僅只是將官身份與地位的象征。
“將軍,一切準備就緒!”
中年將領轉過了身來,面色肅穆的朝副官點了點頭。
他就是袁承宗,帝國前首輔袁崇煥的長孫,現任帝國東洋艦隊司令官。
片刻之後,隆隆的炮擊聲打破了海灣的平靜。隨著擔任炮擊主力的戰列艦編隊靠近海岸線,之前一直在戰列艦後方的運輸船隊沖了上來。
不到一個時辰,數千名帝國海軍陸戰隊的官兵沖上了海灘。
“將軍,還要繼續炮擊嗎?”
“當然,打到小日本服軟為止!”袁承宗冷冷一笑,“炮擊繼續向後延伸,但是不要轟擊皇宮,老子今天晚上還要到皇宮裏睡覺呢,哈哈……”
隆隆的炮擊聲中,帝國海軍陸戰隊的官兵排成整齊的戰線,開始向不遠處的東京推進。
毫無疑問,在明軍艦隊強大的炮火打擊之下,脆弱的日本軍隊根本不堪一擊,更無法抵擋明軍陸戰隊的兇猛進攻。
黃昏前,地面上的戰鬥基本上結束了。
在數十名衛兵的陪同下,袁承宗來到了已經被陸戰隊占領的東京城,並且按照他的預期進入了日本天皇皇宮,即以往的江戶城。
次日,日本天皇的代表在《開關通商條約》上簽字,第一次明日戰爭結束。
導致這場戰爭的因素很多,可是歸根結底,仍然是大明帝國資本家對高額利潤,以及海外市場的欲望起到了主導作用。
在大明帝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,逐步走向了資本主義,歐洲各國受到大明帝國影響,也逐步轉型的時候,日本卻處在水深火熱的內戰之中。
在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之前,對大明帝國來說,日本根本不是問題。
當時,日本的內戰對帝國只有好處,沒有壞處。不說別的,帝國商人販賣到日本的貨物就要比販賣到歐洲的貨物貴上好幾倍,特別是火銃、火炮等先進火器,更是達到了與黃金等價的地步。
比如,當時一支火銃在帝國的價格也就二兩白銀,在日本卻價值十兩黃金!
另外,日本缺乏白銀,一兩黃金只能兌換三兩白銀。可是在大明帝國,一兩黃金則能兌換十兩白銀。利用這一點,帝國商人在出售貨物的時候以白銀計價,購買貨物的時候則以黃金計價。結果,一進一出,從日本“掠奪”了大量黃金。
當然,向日本販賣糧食,藥材也是極為賺錢的買賣。
不說別人,鄭成功的鄭氏家族就通過帝國與日本間的貿易撈到了第一桶金,並且成為了帝國最龐大的海商家族。
可是,日本內戰終有結束的一天。
隨著德川家族崛起,加上持續了上百年的戰亂使日本社會瀕臨崩潰,人心思穩。到張居正出任帝國首輔的時候,日本內戰基本上結束。
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之後,德川家族一方面振興國內生產,一方面尋找發展機遇。
當時,大明帝國正是日本學習的楷模與榜樣。
問題是,德川家族無法在一夜之間解決戰亂對日本造成的嚴重危害。
也正是在這個時期,大量“失業”的武士,軍人離開日本,在琉球王國,以及大明帝國東南海域集結,劫掠過往船只,甚至登陸襲擊沿海村鎮,掠奪財物。
這就是被大明百姓恨之入骨的“倭寇”。
面對倭患,張居正一面遣使前往日本,強烈要求日本幕府加強對國內民眾的約束,嚴懲四處劫掠的倭寇。另外一方面,則委派戚繼光等將領到東南沿海組建抗倭軍,並且調集艦隊,打擊倭寇老巢。
當時,德川幕府的政權還不穩固,根本不敢與大明帝國對抗。
同樣的,在戚繼光等將領的努力下,東南沿海的倭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。
可是,局勢很快發生了變化。
隨著帝國逐漸將註意力集中到國內政治改革,特別是滿人叛亂爆發之後,日本對待帝國的態度發生了幡然轉變。
當時,德川幕府不但暗中支持海上劫掠行動,還染指朝鮮半島事務。
若不是帝國需要集中力量對付滿人叛亂,恐怕早就拿日本開刀了。另外,鄭成功在十八歲時消滅的,正是一支得到了德川幕府支持的倭寇勢力。
到明歷三百零三年(公元1671年)時,帝國東南沿海再次出現倭患。
時任帝國內閣首輔的陳永華並沒有急於出兵鎮壓,而是采取了懷柔政策,希望能夠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倭患。
問題是,外交手段能夠起到作用嗎?
通過與倭寇勾結,德川幕府得到了巨大的好處。現在要德川幕府放棄好處,聽從大明帝國的調遣,可能嗎?
外交交涉未果之後,陳永華只能選擇另外一種極端手段。
明歷三百零五年(公元1673年),帝國議政院以高票通過了《海患法》。
該法案的主要內容就是:授權帝國內閣調動帝國的一切軍事力量,以一切必要的手段平息,最終一勞永逸的解除帝國東南沿海的倭患。
也就是說,帝國議政院將所有權力交給了內閣首輔。
這一方式,也成為了帝國今後進入戰爭狀態的標準模式。
“三權分立”的政治體制確立之後,帝國內閣只具有行政權,而沒有立法與司法權。在陳永華上任之前,帝國議政院通過了第三次憲法修正案,明確了帝國的交戰權由議政院掌握,內閣首輔只有在得到議政院的支持之後,才能行使宣戰權。
也就是說,帝國內閣首輔要想調動軍隊執行大規模軍事行動,必須獲得議政院的支持。
從議政院以高票數通過授權首輔對倭寇,以及在暗中支持倭寇的日本采取軍事行動來看,當時帝國東南沿海的倭患確實相當嚴重,而且已經影響到了帝國的安定與和平,更對帝國的發展構成了威脅。
實際上,情況並沒有想像的那麽嚴重。
以帝國的實力,即便日本傾國而為,也難以對帝國構成威脅。
導致絕大部分議員支持發動戰爭的原因只有一個:海外市場!
到陳永華出任帝國首相的時候,帝國的商人已經完成了對歐洲的侵略性擴張,帝國出產的商品充斥著歐洲的大小城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